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本改变苏秦命运手执六国相印的奇书《阴符经》。为什么说这本书改变了苏秦一生命运呢?大家可能都听过“头悬梁锥刺骨”,苏秦发奋读书的故事,而苏秦读的那一本书,正是今天我要讲的《黄帝阴符经》。
《史记》记载,苏秦,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起初,苏秦从鬼谷子处学纵横之术,学成之后,出游数载,劝秦惠王用战争征服六国,不被重用,导致一无所成,回家后,搞得“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妻子不搭理他,嫂子看不起他,兄弟讥笑他,父母也不跟他说话。落魄的苏秦感叹说:“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于是,他立志要作出一番事业,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苏秦苦读太公《阴符》之书,每逢困乏欲睡,便用锥自刺其股。这就是成语“悬梁刺股”中之“刺股”的由来。他由此写成了《揣》《摩》两部书。
而苏秦人生最为辉煌的时刻当属以一己之力促成山东六国合纵。他先到秦国,当时,秦惠文王刚刚斩了商鞅,憎恨“外国人才”,苏秦没有得到重用。
于是,他开始游说赵、燕、韩、魏、齐、楚,六国结成联盟,共同对抗实力最为强大的秦国。苏秦的游说从燕国开始,他向燕文候慷慨激昂地陈述了自己的想法,并得出结论说:“秦攻燕,是千里外打仗,赵攻燕,是百里内作战。您不忧虑百里之内的祸患而重视千里之外的敌人,再没有比这更错误的策略了。因此我希望大王与赵国合纵相亲,之后合众弱以攻一强,那么燕国就可高枕无忧。”
于是,燕文侯赞助苏秦车马黄金和绢帛,让他去劝说赵国君主。苏秦很快就说服了赵肃侯同意合纵,同时,后者又让他去游说其他国家的君主加盟。
这样,苏秦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相继赴韩、魏、齐、楚诸国游说。他以合纵相亲为目的,针对不同对象,投其所好,顺其心意,陈其利害,或激或励,或羞或诱,成竹在胸,最终把这些国家的国君一一说服。
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完成六国合纵之后,回到赵国,归居于赵,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苏秦曾约劝五国攻秦,把六国合纵的协约送到秦国,迫使秦废帝号,归还一部分土地给韩、魏。
苏秦由此成为纵约长,配六国相印,衣锦还乡。他的父母在30里外迎接,他的嫂子匍匐在地,甚至不敢抬头看他,苏秦笑曰:“嫂何前倨而后恭也?”这就是成语“前倨后恭”的由来。
其后秦使人诳齐、魏伐赵,六国不能合作,合纵瓦解。他入燕转入齐,为齐客卿。与齐大夫争宠,被人杀死。一说他自燕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燕得以破齐,后反间活动暴露,被齐车裂而死。《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佚。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保存有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十六章,与《史记·苏秦列传》有所不同。
那么,《阴符经》到底说什么?让苏秦脱胎换骨,成为当时最有权势的人呢?
《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也称《黄帝天机经》。相传此书出自黄帝,部分学者认为是后人伪托。关于它成书的来历颇具传奇色彩,传说《阴符经》自唐朝中期著名道士李筌在河南省境内的洛阳嵩山少室虎口岩石璧中发现后,才传抄流行于世。由于其文简意深,一直受到古今很多学者关注,但由于其原书既佚作者姓名,又未标明成书年代,加以经文古奥,含意隐晦不明,使人难以理解,故众说纷纭,存疑颇多。成书时代及其作者,有商末、战国、战国末、后汉末、晋哀帝时杨羲、北魏寇谦之,其根据是因为唐末五代杜光庭《神仙感遇传》谓此书是“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也有说是骊山老母传与唐代李筌,李筌托黄帝之名而作。其根据是《集仙录》载:“李筌得《阴符》,至骊山下,逢一老母,说《阴符》玄义。语毕,日已晡矣,曰:‘吾有麦饭,相与为食。’因袖中出一瓠,令筌取水。筌往谷中盛水,其瓠忽重,可百馀斤,力不能制,更沉于泉,随觅不得。久而却来,已失母所在,唯留麦饭一升。筌食而归,渐觉不饥,气力自倍于常。”